秦穆公的以德报怨与秦国的崛起
□江兴旺
春秋战国时期,邦国林立,藩镇割据;萧墙之内,钩心斗角;诸侯之间,狼烟四起;灾害不断,民不聊生。处于“无义战”的特殊时期,作为两个大国邻居的秦晋也难免既曾经交恶,又相互依存。
公元前651年,晋献公去世,晋国宫廷一片混乱。逃亡到梁国的公子夷吾想乘乱回国当国君,但又觉得身单力薄,于是便向秦国求援,并许诺,事成之后,以黄河外的五座城池为酬谢。尽管秦晋之间存有芥蒂,且此事一旦败露,会给秦国带来大患,但秦缪公在慎重考虑后,还是与周襄王和齐桓公联合派兵送夷吾回国,扶其为君,即晋惠公。可是,夷吾当上国君后,却把先前许下的诺言抛到爪哇国了。
公元前647年,晋国大旱,发生饥荒。晋惠公厚着脸皮向秦国求援。秦穆公虽仍为晋惠公违约心存不快,但还是招呼群臣商议。父亲被晋惠公所杀、逃亡到秦国的大臣丕豹欲公报私仇,极力劝说秦穆公趁机征伐,但公孙枝认为欠丰乃交替之事,不可不助,百里奚也认为违约欺君是晋国国君之事,与百姓无关,不能因国君一人之罪孽陷万民以饿殍。于是,秦缪公搁置前嫌,派了大量船只运载万斛粮食至晋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运粮船只首尾相接,绵延八百多里,解了晋国燃眉之急。这次大规模的粮食运输,被史上称为“泛舟之役”。
作为国君的秦穆公,对充满敌意而又忘恩负义的晋国能有如此胸怀,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。而晋惠公呢?他是否会有所醒悟,报之以李呢?否!秦国救援之后,晋惠公仍不提及六城之事。
俗话说风水轮流转。公元前646年,也就是仅仅隔了一年,秦国闹饥荒了,请求晋国提供粮食援助,而晋惠公竟忘恩负义,断然拒绝了秦国的请求。秦国不得不勒紧腰带,节衣缩食,在艰难中度过了一年。不借也罢,晋惠公竟在次年趁机举兵攻打秦国。晋惠公的几番忘恩负义和以怨报德,终于激怒了秦穆公。秦穆公亲率大军杀入晋国。晋惠公败北,秦穆公追之,却反陷于晋军围困,身受重伤,不得脱身。就在此时,不知从哪里冒出三百勇士,冲入晋军,不仅解救了秦缪公,而且生俘了晋惠公。
这三百奇兵是何方神圣?晋惠公恨得咬牙切齿,秦穆公也在发愣。
原来在几年前,秦穆公乘坐的一匹好马走失了,被岐山下三百个野老宰吃了。后来这些野老被秦吏抓到,准备严惩,而秦穆公却摆摆手说:“算了。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伤害人的性命。我听说光吃马肉不喝酒,是会伤身体的”,于是下令赦免他们,而且还赐酒给他们。这些野人虽没什么文化,却比晋惠公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。他们听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交战,遂抄起家伙赶来助阵,正好瞧见秦穆公被晋军围攻,还挂了彩,也是便冲上去解围。
晋惠公三番五次的以怨报德令秦穆公十分恼火,准备将他祭天。此时,周天子以晋君与他同姓为由为之求情,而晋惠公的姐姐,即秦缪公的夫人,也来极力劝阻。大人不记小人过。秦缪公最终还是释放了晋惠公。而晋惠公呢?偷鸡不成惹身屎,不得不向秦国交出了承诺的五座城池。
纵观历史,古往今来,成伟大业者,除天时、地利、人和外,还需浩然之正气、博大之胸怀和长远之谋略,不能蝇营于蚍蜉之利,纠缠于睚眦之怨,乘人之危,以怨报德,否则,必因蝼蚁之穴溃千丈之堤,突隙之烟焚百尺之室,贻笑大方,夭折千秋。晋惠公最终众叛亲离,郁郁而终,恐怕与他的见利忘义、胸襟狭窄有很大的关系,而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,秦国之所以能从七雄脱颖而出,最终成就统一中国之千秋伟业,恐怕也可以从秦缪公的博大胸襟略见一斑。